“盐泡子”,这是生活在额吉淖尔盐湖老一辈人对这里的俗称,它既是对远离繁华的城市,地处偏僻的草原深处这一小湖的昵称,同时寄托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吃苦耐劳、相互依托、不懈奋斗,满怀对额吉淖尔盐湖一往情深的不变情愫。因为无数代盐泡人,在这里早出晚归,繁衍生息,为了盐业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甚至于生命。可以用四句话概况盐泡人:一身盐嘎巴,满腔工作情,大杯喝烧酒,真诚待他人。
我于87年从学校分配到额吉淖尔盐场工作,也成为一名盐泡人。和我一起分到盐场的大中专毕业生共五人,当时的盐场条件确实艰苦,没有一条公路,盐场自己发电,又经常断电,没有自来水,通讯还使用摇把子电话。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五个相继有三个人调离了盐场,我也曾经犹豫过,彷徨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不断磨练,我逐渐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当中。每天奔忙于为职工救死扶伤的工作之中,为盐工们疗伤治病,送医送药,也积极投身到盐业生产一线,挖沟修坝,发牌计数,亲身目睹过盐泡人因盐业生产积劳成疾甚至丢掉生命的那种悲惨和伤心,也亲身感受过盐泡人娶妻生子、收获捞盐丰收胜利后的欢欣雀跃,就这样渐渐离去的心思淡了,扎根于此的决心强了,到了娶妻生了子后,我就彻底成为了一个盐泡人。由于长期的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盐泡人给了我们无限的帮助和信任,和我一起留下的一位中专毕业生,他被场里委以重任,当上了盐场副场长,我也成为职工医院的负责人,还兼任盐场团委书记。
岁月荏苒、时光如梭,不知不觉在盐泡子生活工作了十六年,从一个满怀远大理想的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变成了一个不急不躁,做事沉稳的不惑之人。每当目睹一条条规整的盐田池坝,无不想起当年带领青年团员在鲜红的团旗下热火朝天、汗流浃背为盐场盐业事业挖沟修坝的劳动场面;每当漫步在场区绿树成荫的的林间时,无不想起我们每一位团员青年为了绿化家园从挖坑、换土、施肥到每一棵树苗种植及一遍又一遍浇水的那样精心奉献。曾经在那片土地上所经历的青春岁月,尽管苦涩中带有孤寂,但也让我至今想起无怨无悔。因为,盐泡的人的那种养养生息、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更是伴随一生。
随着草原绿了又黄了的四季变化,盐泡中盐湖也不断地进行着白了淡了又红了的周而复始,盐泡子的人们随着四季的变化对养育他们的盐湖进行着养护和开采,这里俗的似世外桃源,静的似蒙古包炊烟,只有听到南来北往的运盐车辆带来的新鲜的信息,人们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是那样的复杂和繁华,但到了他们亲身置身于城市之中又觉的心躁如焚,方向颠倒,想早逃离回到家乡,心情才能得以安静。在乡下呆惯的我,每当与城里同学们相聚豪华饭店,举杯推盏之时,无不难忘在盐泡子铁镂旁煮上一锅牛或羊骨头,邀上几个朋友,打上几锅对掉,一盘咸菜,几瓶草原二锅头,喝到天黑又天明的情景,是那样的自由、随意和亲近,但也无不想起一起喝酒半夜回家冻死或骑摩托摔死的盐泡弟兄们,尽管活着的人满怀祭奠和追忆想起他们,但仍然没有阻遏这样喝酒习惯的延续,因为在这里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也没有其他消费场所。
对于盐泡人一年最忙的季节就是五至七月份,盐湖中的大青盐经过一年的沉淀、结晶,厚如尺被,颗颗盐粒,晶莹剔透,洁白如玉,而饱和的湖水此时呈现出橙红色,每当风儿吹过湖面,躲藏在湖水下面的白白的盐粒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对人们诉说着什么,尤其在阳光的照射下,橙色的湖面,闪跃着无数星光,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生动美丽。但更加吸引我的是夕阳西下时,散步在盐湖池埂边,把自己融入红的霞光和橙色的湖面相互交融的颜色之中。这个季节的人们沉浸在一年一度收获的辛苦劳作当中,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开着昨晚十多点刚刚修好的拖拉机、翻斗车,下到颠簸泥泞的盐湖里,开始了一天的捞盐工作。从湖里拉盐到盐坨卸盐,尽管只有一、两公里,可是对一名拉盐司机来说每一次往返就是一次冲锋陷阵,即要熟悉盐湖中运输线路,又要把握好方向和油门,否则回掉进海眼中或车辆遇阻熄火,不仅耽误运盐而且会影响整个拉盐数量排名,因为他们把排名看的很重要,是盐泡人面子问题,他们就这样起早贪黑、周而复始的辛勤工作,只见湖边的白白的盐垛一天天变高变大,远远望去像一座山,矗立在绿色的草原和蓝天之间,就像朵朵白云降落人间一般,此时的盐泡人,就像是一位位画家,在绿色的草原上描绘出一副又一副壮美的画卷,尽管辛苦的双手打起了硬茧,炙热的阳光晒黑了双脸,但无不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因为这一座座洁白如玉的盐山就是他们辛勤汗水的结晶,赖以生存的源泉。
从历史资料可以查证,额吉淖尔盐湖的大青盐在李时珍《本草纲目》当中已有记载,其不仅是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故此额吉淖尔的大青盐久负盛名,远销甚远。南来北往的拉盐车辆每年到这里不下几千次,外边的人也认识了盐泡人,与他们成为了朋友,结交成了弟兄。他们为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朴实真诚而感动,也为这里的人们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折服。每当到盐泡拉盐时他们不忘带些蔬菜瓜果或捎些日用生活用品给盐泡人,盐泡人就用美酒和手把肉款待他们,就这样相互联系,彼此信任,处出了感情,处成了亲人。曾经盐泡一位职工带孩子去外地看病,一路上,只要提到是盐泡的人,拉盐的司机不仅负责接送,还热情地安排其吃住,因为他们了解盐泡人,盐泡人也是这样对待朋友的。
盐泡人就像沉积在湖水里的盐一样,默默无闻,不图虚华,不求所得,一心扎根在这里,日复一日实现着自我的升华和沉淀。他们不忍传统的劳力苦作,不断进行着生产方式的改革,他们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埋头钻研,用自己的双手和虚心学习的精神创作出一个又一个神奇。1986年,锡盟额吉淖尔盐场建起了第一座精制盐厂,实现了传统生产方式向机械化加工的质的飞越,在这之后,相继在各生产工区一条条生产洗涤线、加工流水线、一座座盐品加工车间,在绿色的草原深处相继建成;洗涤盐、精制盐、日晒盐、饲料盐砖、多品种营养盐等各种新的产品源源不断通过新修的铁路、公路销往外地。2013年,额吉淖尔盐场的盐产品成功出口到了蒙古国,实现了蒙盐出口零的突破。现在盐泡子不是过去那种偏僻落后的地方,而是一座具有现代化生产能力的国家食盐定点生产加工厂。在全区盐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实施当中,锡盟额吉淖尔盐场被列为了战略实施的重点盐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5万吨的真空精制盐生产项目工程正在全面实施阶段,预计2014年八月进行投产,这标志着一座新型的现代机械化盐业生产加工厂在这美丽的草原上建成,传统的额吉淖尔盐场驶入了新的历史发展的快车道。具有朴实、勤劳的盐泡人也向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承载科学文化知识的现代盐业职工新的转变。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生活在这里的盐泡人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大变化。2011年,这里通往外面的柏油路修通了, 110千伏的输变电网和100兆的光纤宽带网络铺架接通,家家通了自来水,大多数人家都买上了小轿车。2014年,盐场利用国家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优惠政策为职工盖起了200户家属楼,盐泡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里的盐泡人也不是过去的孤陋寡闻、满身盐巴的乡下人,他们有了自己培养起来的工程师,有了一支善于钻研、技术过硬、敢于攻坚克难的技术骨干队伍。看到如此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个在盐泡待过十六年的我,无不为之高兴和自豪。感谢曾经为了盐场发展的历届领导,是他们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实现盐场一次又一次发展的跨越而所作出的担当;更要感谢一代又一代盐泡人,是他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为盐场实现繁荣昌盛而付出的艰辛劳动,也许有这种情感的不止是我一个人,因为不论是从盐泡出来高升的领导人,还是奔走在他乡外出的打工者,只要他在盐泡生活过、工作过,蕴藏在他们心中的那份情永远是忘不掉的。因为那里有曾经留下的勤劳艰苦、无私奉献的青春岁月;那里有彼此真诚、相互帮助的朋友弟兄;那里有朴实无华、同甘共苦的纯真爱情。这种情可以从离别时喝的酩酊大醉、相互拥抱、泪流满面的喃喃自语中看出;这种情可以从相逢时盐泡人举杯痛饮的豪爽激情中体现。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盐场的人酒量最大,盐泡的手把肉最香。凡是到过盐场做过客的人,无不醉的回来,这也许是因为客人的心情使然吧。盐泡人的热情和实在会感染你,大块的手把肉,大碗的草原酒,使你忘却一切烦心和忧虑,抛去一切压力和束缚,静下心,畅开怀,共同举杯,平等对饮,不知不觉你就喝多了,喝高兴了,从中你也喝出了盐泡人人生的滋味。
七十年代的盐场场部
盐场传统人工捞盐方式
八十年代盐场大青盐通过卡车运往外地销区
现在的额吉淖尔盐场办公楼
新建的滩晒盐田
洗涤 后的盐堆积如山
现代化的真空精制盐生产线
自动化生产控制中心
新加工的 绿色、纯天然的大青盐
新建的额吉淖尔盐场文化广场